你必须掌握的12条经典摄影法则
提升摄影技术是经验的积累,借鉴前人的知识和技巧能够快速提高我们的拍摄照片水平。在胶片时代,经无数摄影师的经验积累汇聚,形成了十二条简化操作、最实用的摄影技巧。这些简化的技巧,将帮助你应对很多难以掌控的拍摄场景。
一、阳光十六法则
对于风景摄影而言,过分依靠相机的测光结果往往不能得到最佳的拍摄效果。比如场景中存在大面积暗色景物时,相机的测光系统会增加曝光量,得到的照片效果呈现过曝的效果,天空变成惨白一片,没有任何细节。
这时如果采用“阳光十六法则”,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阳光的照射强度是相对固定的,在阳光照射充足的室外,将相机的光圈设定为F16、快门速度为1/125秒(ISO为100的前提下)就可以拍出色彩浓烈,曝光正常的风景照片了。根据这个法则,碰到反光较为强烈的环境,比如在海滩上摄影时,应该使用F/22光圈,在光线受到减弱时,比如多云情况下应使用F/11光圈。
二、月光11、5.6法则
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有规律地发生着变化,从古至今那些美丽的传说无时不刻使人们对天体产生着遐想,而在夜晚当你面对天空时,月亮又是第一个走进我们的视野。古代,诗人们对月饮酒赋诗,当今在人们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时候,都喜欢把月亮拍进自己的画册。
根据专业人士的测量,满月时的亮度值为EV15,相机ISO设定在100时,采用1/125秒的快门速度,采用光圈F11拍摄可获得正常的视觉效果。半月时需要增加4倍曝光量,曝光组合可设定为ISO100、快门1/60秒、光圈F5.6。而在拍摄月芽时甚至需近1秒长的曝光。细分析起来并不是因为它们大小的变化引起亮度的下降,而是月亮在盈亏变化时所受到阳光照射的角度起着变化。拍摄月亮忌曝光过度,多曝光会成为一个白圈,毫无月亮的感觉,所以称为月球,是因为它有立体感。
三、相机抖动法则
当你手持相机拍摄时,快门的速度不能小于镜头焦距的倒数。如果快门速度越慢,那么拍摄抖动时就越可能降低锐度。如果用50mm焦距的话,快门就要达到1/50秒以上为宜,只有当环境实在昏暗时,用闪光灯、脚架或者把相机放在硬物上防止抖动。
不过如今的数码相机很多都具备防抖功能,以镜身防抖技术为代表的佳能和尼康而言,优势主要体现在长焦摄影能力上,在135mm毫米以上的焦段采用镜身防抖,效果非常明显,完全可以替代3档安全快门(举个例子,也就是说在200mm端开启防抖后手持拍摄快门速度可以达到1/30秒)。
采用机身防抖功能的机型的防抖优势主要体现在50-100mm这段中焦上,以刚发布的奥林巴斯E3为例,它在这个焦段可以实现替代4档安全快门,也就是说在100mm的焦段下,快门速度1/8秒拍摄的照片也不虚。
四、灰板法则
灰板是拍摄的利器。可是如果身上没有灰度板怎么办呢?可以将手背(手心太白,手背颜色接近脸部)摊开面向阳光,对手背进行测光,然后加一档曝光。
五、景深法则
当被摄物体比较深的时候,应该对焦点选择在景深的前1/3处,因为这样,对焦点后的景深是之前的2倍。各种光圈和焦段组合都可以使用这个法则。记住,光圈越小,焦距越短,距离被摄物体越远,景深就越大。
六、快速闪光输出法则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专用热靴TTL闪光灯价格昂贵,很多人用售价仅有100多元的通用接口的热靴闪光等替代。以国产的银燕闪光灯为例,BY28A的售价在160元左右,不过它确是一款具备灯身自动测量闪光的自动闪光灯。
当我们需要在室外拍摄逆光人像照片时候,为了保证天空的细节和逆光条件下较暗的人脸光比均匀,我们需要用闪光灯对人脸进行补光。
以BY28A为例,我们将闪光灯的感光度设为相机ISO的两倍(比如相机ISO100、闪光灯ISO400)。 相机采用光圈优先曝光,相机选择的光圈要和闪光灯上设置的光圈一致。按照天空的亮度进行曝光,经过闪光的照明阴影区的人脸亮度通常比天空的亮度低一档,照片整体的光比非常合适。
七、捕捉动态法则
这条法则是根据角度与速度的经验公式而来的。如果物体沿着镜头的轴线运动你能够用1/125的快门捕捉下,那么它追至于镜头轴线的运动能用1/500秒捕捉下来。也就是说,如果物体沿镜头轴线称45度运动,只需要1/250的快门速度。
八、日落法则
拍摄落日时,要对落日上部测光,但是不能让太阳出现在你的取景器中。如果想让日落看上去比实际晚一小时,可以在曝光补偿中减一档。
九、闪光距离法则
这个法则很简单:距离乘以2,感光度乘以4。例如,你的闪光灯在ISO100时,有效距离为20英尺。如果你想使闪光灯的距离达到40英尺时,则需要ISO400。
十、像素翻倍法则
如果你想使数码相机的分辨率增倍,那么很简单,就是要像素翻两番。
十一、数码冲印尺寸法则
如果你想把你的作品打印成大尺寸的照片时,照片的尺寸不能大于数码图片的长宽像素各除以200。如果你对作品要求很高,那么至少得除以250。
十二、曝光法则
在处理数码照片时,最普遍的法则是保证高光区曝光准确,低光区随他去。可是当处理负片,特别是彩色负片的时候,你最好增曝一档。
包围曝光应用实战讲解
包围曝光在很多摄友看来是一种不自信的摄影师才会应用的功能,这是因为包围曝光的主要作用就是保证复杂光线下通过不同拍摄参数的多张照片拍摄达到准确曝光和准确色彩的目的。
很多摄影师觉得靠多次拍摄才能保证拍摄精确实在有失水准,其实包围曝光往往是为最严谨的摄影师准备的。
包围曝光英文称Bracketing,在相机上一般用BKT表示,是相机的一种高级功能。尽管测光技术日臻完善,但由于光线条件、被摄主体千变万化,相机仍然会有测光偏差。为了防止因测光失误而错失重要拍摄主题,许多相机中引入了包围式曝光功能——就是当你按下快门时,相机不是拍摄一张,而是以不同的曝光组合连续拍摄多张,从而保证总能有一张符合摄影者的曝光意图。
在数码相机中,不但引入了针对精准控制曝光量的包围式曝光,有的相机甚至可以针对白平衡进行包围式拍摄,这样将因复杂光线带来的拍摄失误降到了最低。正因为如此严谨的摄影师在拍摄重大题材时往往会使用包围曝光。下面让我们用三个实例来理解包围曝光吧。
实例1:包围曝光获得准确曝光
对于复杂光线或者场景,往往我们不能很好地掌控曝光量。比如图中人物处于阳光下,但是背景很大面积处于阴影中,而背景还主要是由白色罗马柱构成,这样我们就很难判断人物面部的亮度在整个画面中处于什么位置。
我们可以通过包围曝光进行3张连拍,以得到不同的曝光结果,最后我们将从这3张中选择最合适的一张。
实例2:白平衡包围获得准确色温
在复杂光线下,色温问题往往也会让我们很头疼。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后期来调节色温,但是不论是RAW拍摄还是JPG后期调整都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这一点在大量拍摄时尤为严重。
不过如果用白平衡包围曝光,就可以轻松获得色温准确的照片了。以佳能相机为例:
调整过后就可以得到上图中拍摄茶杯的一组照片。而我们需要做的仍然是三选一这么简单的事了。
实例3:包围曝光实现HDR
▲普通效果与HDR效果对比
HDR就是高动态范围,简单地说就是利用不同曝光值的照片合成,达到类似于人眼的景致宽容度效果。所以从HDR这项后期技法上来说,包围曝光就是其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以上图的效果举例,首先我们要分析整个画面的明暗反差程度。画面中船底非常暗,而远处的海平面已经晨光微露。我们可以分别对这两点进行测光,通过测光结果调整曝光补偿的范围。对于这个场景我们选择用1EV作为包围曝光步长。如下图:
▲包围曝光效果
将包围曝光拍摄出的三张照片利用PS或者其它后期软件合成即可。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从暗部到亮区都有细节保留的照片了。
所以说包围曝光不仅仅是严谨曝光时不可或缺的功能,更是HDR不可缺少的功能。
精彩湖泊风光摄影作品欣赏
如果你希望把自然景观作为摄影主题,那么就有必要把它感性的一面考虑进去。一些景观需要你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它的美)。轰隆隆的瀑布和绵延的群山对人的意识会有强烈的冲击。相对的,湖泊带给人们(与前面)完全不同的感受。人们经常被它们平静的美感和幽深的倒影深深的感染。
下面,我们将会看到一些灵感来自湖边旅行的摄影作品,虽然这些风景如此美丽,让人难以置信,但为了让你(自己拍摄的时候)能够捕捉到永生难忘的细节,一开始我们还是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常识。
倒影
倒影显然是许多伟大的湖泊的重要特征,但不要因此(大家都这么拍摄)就回避这种久经考验的方法。如果想抓拍天空或者一种气候现象在湖中的倒影,在黎明或者黄昏效果会更好——色彩仿佛被渲染一般,湖面的主体会显得更加静谧。
如果你做到了以上所说的,尝试使用一个或多个滤镜吧,它会帮助你控制和提高倒影的效果。偏光滤镜可以帮你调控湖面的光线。中性密度滤镜将保证你照片里的天空不会曝光过度。
主题
如果你打算到湖边拍几张照片,无疑从某种意义上说湖本身就是你的主题。这是个普遍的想法,但你更应该明白人们经常是被有感染力并能带给他们视觉冲击的照片所吸引——许多成功的景观图有明确的光线集中点,这样会燃起人们的好奇心,是非常值得你去做的。
当你为拍摄倒影寻找焦点时,不妨把焦点放在主题上的同时瞄准湖中的倒影。这种方法会增添趣味的因素并鼓励你再接再厉。其他的建议有:在照片中把人的元素和自然的景观融为一体。小船,码头以及人群本身都能增添照片的趣味。
举个例子,我认为我拍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就是黄昏时分一片静静的湖水。场景真是美极了,让人心旷神怡,但还是因为画面中一对父子钓鱼的背影让它更加完美。
视角
同样,寻找一个独特的视角将为照片添色不少。你可以通过尝试平移镜头改变视景位置来框构整个景观,还可以抓拍活蹦乱跳的生物,甚至跑到水里去拍!(请使用合适的防水设备,我不会为进水损坏的相机负任何责任。再追加一句——水里确实挺冷的…)
好了,说这么多下面请大家欣赏超过60张美轮美奂的湖景照片!
5个拍摄海景风光照片的实用技巧
拍摄美丽的海景更能让人兴奋。无论是毫不起眼的沙滩、在海风吹佛下起伏的波浪、峥嵘峻峭的岩石…海滩美景总是不乏丰富的色彩,总是能给摄影师提供充足的拍摄机会。
本文为大家介绍5个拍摄海景风光照片的技巧,希望你的下次拍摄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一、寻找倒影
任何时候,只要你在拍摄水面,就应该尝试利用倒影来增强画面。拍摄日出或日落时尤其应该这样,阳光会在水面上形成非常壮观的倒影,粉红色及橙色会在你面前展现出极端美丽的一面。
二、关注细节
在海边,你往往会被壮观的海景所吸引,所以很容易忽略脚下的风景。海滩上有着大量更小的拍摄机会——潮水退去后的贝壳、沙滩上动物留下的足迹、岩峰中顽强生长的小花等等。花些时间仔细观察身边的细节吧,另外别忘了带上微距镜头。
三、增加前景
拍摄海景照片最容易出现的情况是乏味(比如照片上一半是天一半是水或沙滩)。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寻找有趣的前景。你可以从不同高度试拍一些照片—— 有时降低拍摄高度带入更多前景比较好,有时则从较高的位置拍摄更佳。要记得此时需要用小光圈拍摄,以获得足够的景深。
四、慢速快门
另一个避免照片乏味的方法是降低快门速度,使运动物体虚化。这样拍出来的海面更加朦胧,仿佛地毯一般。 当然这时候需要使用三脚架拍摄,保证相机绝对地静止。
五、地平线
谈到地平线,这里有2个问题。首先,一定要保证地平线是水平的。没有什么比地平线倒向一边的照片更糟糕的了。如果你想打破这个法则,就要做得漂亮,明显地表现出你是刻意而为的。第二,要避免把地平线安排在画面正中。根据想要更多的天空或是海面,将地平线安排在靠下或上三分之一处。当然,这个法则也是可以被打破的,但是你的脑中一定要有保持画面平衡的概念。
[Photoshop教學] 5步為相片加添暗角效果
無論是風景相片、婚攝pre-wedding、人像、動物等等的題材,加上暗角效果可以為相片加添不少氣氛,當然最主要的是可以令讀者視覺更集中於相片中間位置,突顯主體,那麼在Photoshop可以怎樣快速地加上暗角效果呢?看看以下的步驟吧!
學習前注意:
- 你需要用 Photoshop CC 來作後製,請按 Photoshop CC – 下載及安裝攻略 先安裝 Photoshop CC
(1) 於Photoshop 打開相片
(2) 按 Filter > Lens Correction (鏡頭校正)
(3) 看到Lens Correction的版面,到”Custom”頁面
(4) 於 Vignette (暈影) 下的 Amount (數量) 向左減少,暗角便會出現了!
(5)調較 Midpoint (中點),可以令暗角加大變小,按個人喜好來調整吧。
完成後便會令相片更加聚焦了!
如何拍摄出绚烂的极光盛景?
时间即将行至9月份,又到了一年之中拍摄极光的好时节,每到此时世界各地的风光摄影师和游客就会陆陆续续涌向欧洲北部的挪威和冰岛,一同见证这个星球上最为美丽的自然景观之一。当我们看到整个夜空都被绚烂的光华所笼罩,各种绿色、蓝色、粉色甚至是红色的光带在空中舞动时,那种震撼的感觉将会让你终生难忘。
当然极光并不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都能够遇到的现象,无论你是想要观赏还是拍摄北极光,即便是我们真的到了挪威北部和冰岛,也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够看到它们。
如何才能观赏到极光?
前往北半球
不幸的是,北极光是无法在全球各地看到的。正如其名字所暗示的那样,这种自然现象只出现在北半球,目前比较热门的观赏地点包括挪威北部地区、冰岛以及美国的阿拉斯加。
虽说在太阳风暴特别强烈的时候,我们也有机会在稍微靠南部的地区目睹极光,但大部分情况下极光现象还是在北部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而强烈。综上所述,成功观看极光的第一步就是要向北旅行。此外,我们还要记住极光是一种适宜在夜间观赏的自然现象,因此我们需要将自己的行程计划定在秋季或者冬季,夏季的北极圈附近地区将会经历24小时的极昼现象,如果这个时候去你就只能扑个空了。
远离光污染地区
傻愣愣地站在都市的闹市区中是永远不可能看到极光的,城市中的光污染几乎会泯灭掉夜空中的所有光彩,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在KP指数处于最高值时,但这毕竟只是极少数情况,为了增加观看到极光的几率,保险起见我们还是应该要尽量选择光污染较少并且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星空的地区。
为了不致在选择观看及拍摄地点时太过盲目,我在这里推荐使用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进行定位。例如“Dark Sky”网站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能够从中查询到哪些地区的光污染较少,哪些地方最适合观测夜空。
如何拍摄北极光?
在选好位置后,下一部就是拿起相机准备拍摄这一人生中难得一见的景象了。
使用三脚架及遥控快门
由于拍摄时的环境非常暗,因此我们将不可避免地使用到长曝技术,也就是以较低的快门速度进行拍摄。而每到此时,就该到三脚架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你的支撑系统是否给力将直接决定前期成片的最终质量。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考虑加一个双保险,在拍摄极光时使用遥控快门,这样一来就能够杜绝任何因手动释放快门而产生的机身震动。如果没有遥控器,机身内置的延时拍摄功能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即便只是两秒的延时有时也会让我们错过精彩瞬间。
使用广角镜头大光圈拍摄
拍摄极光通常需要使用到广角镜头,它不仅能够将天空与地面合二为一,而且在北极光现象强烈时,你会发现极光通常会划破整个天空,如果此时不使用广角镜头,就很难将极光完整地呈现出来。
在摄影圈中流传着一种所谓“星空镜”的说法,这种镜头拥有两大特征,一是广视角,二是大光圈。为了应对夜晚的拍摄需求,我们需要使用到f/2.8以上的大光圈进行拍摄,以便让相机传感器接收到更多的光线。
根据KP指数设定快门速度
快门速度的设定需要依据极光的强度而定。我曾经历过用ISO400加1秒快门的组合拍摄下极光的情况,但更多时候我需要使用ISO3200和长达20秒的曝光时间才能记录下它们。不过还需记住的是,曝光也不能一味地过长,要知道极光是运动的,过长的快门时间可能会让极光因为模糊而丢失掉部分细节。而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提高ISO,然后加快快门速度,以便保留住极光的所有细节。
在这里需要额外强调的是,画面中会发生移动的并不只有极光,还有星星。如果快门速度超过25秒,我们就会在画面中发现星轨的产生。有时星轨能够为画面增加趣味,但如果你想要呈现出的是一种锐利的静态画面时,快门速度最好不要高于25秒。
将白平衡设定在冷色调范围内(3000-4000K)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拍摄极光时的白平衡最好设定在3000-4000K的范围内,这会让我们得到一张具备冷色调及更加自然观感的夜空照片。如果超过4000K,你就会发现极光中的绿色部分将变得浑浊。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避免使用自动白平衡以及诸如阴天白平衡模式。
记得带一些热饮暖身!
最后一条建议和摄影无关,但也同样至关重要。要知道我们是在深秋或者冬季拍摄极光,这就意味着入夜后气温将快速下降,此时如果能够一杯热咖啡用来暖身,那么相信我们等待拍摄极光的时间应该就不会那么难熬了。
不同天气下巧妙区别用光
画面成功源于灯光师、摄影师对光线的巧妙运用。而所有的照明光线都来自自然界。阳光和天光,摄影师偶尔介入环境反射光。纽约的阳光与中国的阳光并不存在照明差异(个别污染严重地域除外),摄影师的巧妙运用完全是对光线规律和造型的熟悉。这并不困难,特别是对于自然光光照明。
白昼时分的户外自然光,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太阳。无云的晴天是阳光完全直接照明,多云天气为阳光直接照明加云层散射光结合,阴雨天为全部间接散射照明。间接阳光一般被称为天光。不同天气的照明造型效果不同,原因在阳光和天光的比例。接下来,按照天气规律依次分析户外摄影的照明造型。
无云的晴天。光线完全来源于太阳的直射,按照逻辑分析,它形成的造型效果为照射角度集中,受光面与阴影面的亮度差很大。但事实上却并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早晨、黄昏的阳光就显得柔和,且呈暖调;午间或接近午间的阳光则呈现出上述的推理造型。
日出和日落时分,光线要经过很长的行程才能到达地表。传播的过程必然经过海面的大气,空气中众多的水分、尘埃阻挡了短波蓝光的传播,长波黄红光则能绕过空气介质,所以早晚的光线呈现暖调。使用摄像机表现出日出日落的氛围,忌校正白平衡,使用阳光白平衡才能还原为偏黄色调。空气介质除了阻挡短波光还起到柔化光线的作用。早晚的阳光并不像正午那样刺眼,在它的照明下被摄景物的亮暗面的反差柔和,暗部不像午间一样黑成一片。在一般的非刻意强调午间氛围的影片拍摄中,它是最佳的照明光。摄影师挑对了时间,还要斟酌光线与镜头的角度。
午间的光线在摄影中一般指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时间区,夏季会扩大。这个时间段,太阳居于摄影师头顶,阳光传播行程较短,色温标准,各种景物的色彩表现的非常到位。拍摄水平面的景物,如草地、沙漠等能获得非常好的效果,照明均匀,色彩明亮,画面通透。但拍摄垂直面的被摄物,如站立的人,画面就让人倒胃口了。
在被摄主体为人物时,这种光线称之为顶光。在顶光的照射下,凸出的部分受光明显,而凹进的部分几乎不受光。画面反差强烈,人物的眼部下方暗区形似眼袋,鼻子和下巴下方都有大块的投影,破坏整体美感。整个画面还给人炎热感,如此来拍摄工人题材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对普通画面却是消极的。
在图片摄影中,顶光在通常情况下并非一无是处,摄影师利用它的强度营造轮廓,再以强力闪光灯补光于面部,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但在电视摄影中很难去寻找如闪光灯一样强功率光源,通常的内置LED照明非常有限,除非要刻意表现午间的炎热,一般不建议使用顶光。
多云天气的光线是直接阳光与间接天光的结合。它们的比例与云层厚度、云层与太阳的距离有很大关系。云层越厚、距离太阳越近,阳光和天光的比例越小。阳光是主要照明光源,决定着受光面即亮面的照明,天光散射度高,方向性杂乱,能为阴影部提供辅助照明,平衡画面反差。摄影师要做的是在正式拍摄前,观察被摄景物亮暗比例。
尽管有天光提供辅光,但在多云的午间时刻,光线造型效果与晴天顶光没有多少区别。相比晴天,多云天气的光线运用时间段要更长些,顶光一般出现在上午11点至下午3点。
有摄影师这样形容阴天。太阳是光源,云层是柔光箱。厚而均匀的云层让太阳直射光全部散射,形成毫无方向性的天光。值得先说明的是,阴天的天光色温较高,需做摄像机白平衡校准,否则将出现偏冷色调。
从逻辑上看,阴天的拍摄只需要考虑构图来选定拍摄角度,但事实绝非如此。画面的完全均匀曝光将使得二维平面化严重。通俗的说即是画面没有立体感。靠近摄影、设置前景都能通过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营造立体效应,但这一条还远远不够。画面的立体感还需要明暗光比来营造,如一个人脸上受光完全均匀就会显胖,而适当的阴影看起来则要瘦些。
在均匀照明的阴天,摄影师要想办法减少某些被摄面得受光,才能营造出应有光比,使画面不落入平淡。让被摄主体靠近深色的环境,深色环境由于反光性能差,形成了摄影中的吸光板。反差便轻松的被营造出来了。以女性为画面主体时,深色背景还能较好的衬托出人物肤色,显得白净。
阴天的天空缺乏元素,相比地面景观要亮很多。取景拍摄时,太多空白会对画面造成硬伤,阴天的摄影要尽量少将天空纳入画面。我们都有个常识,阴天时景物的色彩都会因散射光比例重显得暗淡,这只能在摆布画面、造型人物时从色彩方面着手,尽量选择亮丽颜色的服装搭配。
阴天的最大好处是不用在意取景时间段,只要光线够充足都能进行拍摄,这是它最大的优势,但相比强光的晴天,它的画面在视觉上是偏低的。
晴天和多云时的摄影,当拍摄的主体是人物是,即使不从角度考虑光线的造型,也要考虑人物直视阳光会不会存在睁眼障碍。天气是选择光线的软硬,天气越好光线越硬,画面反差越大;时间段是选择光线的垂直角度,午间为顶光,早晚为高中位光,后者的优势要更为明显;而所提到的直视阳光是光线的水平角度问题,它对摄影的造型是极为关键的,我们下章将讨论水平角度不同的光线造型。
六大要点助你入门室内建筑摄影
建筑摄影不仅只限于拍摄宏伟的建筑外观,建筑内部的空间布局和装饰陈设同样是整个建筑设计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由于受室内光线条件多变与陈设繁杂等因素的影响,室内建筑摄影相对于室外拍摄往往也更具有挑战性,特别是对于初次接触该题材的摄影爱好者来说会常常会觉得无从下手。不用着急,下面就让我们先通过六个简单且实用的摄影技巧一起来了解如何才能拍出令人满意的室内建筑摄影照。
一、三脚架不离身
对于建筑摄影师来说,有两大原因会让你离不开手中的三脚架。第一个原因就是三脚架能够在拍摄时给予你无与伦比的稳定性,从而基本杜绝手持拍摄时所产生的晃动,要知道对于建筑摄影来说,任何主体景物的模糊几乎都是不被允许的。除此之外,使用三脚架拍摄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够时刻让你的相机保持水平。第二大必须使用脚架的原因听起来有些矫情,那就是我找不到不使用脚架的理由。要知道建筑摄影又不需要你通过快速移动相机来不断调整构图或追踪被摄物,三脚架并不会成为拍摄的阻碍,但建筑摄影可以说百分之99.99%的情况下都是静止拍摄的,如此一来我们怎么能少了三脚架呢。
二、尽可能使用闪光灯
除了三脚架,室内建筑摄影另一大必备神器就是闪光灯。如果你在没有闪光灯的室内环境中进行拍摄,你将有很大概率会遇见各种影子在房间中肆虐的情况,而使用闪光灯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平衡整个画面内的曝光量。一些基本的设置闪光灯的要点包括将其放置在距离相机几英尺远的地方,调整闪光灯角度使其能够将光线照射到天花板上,同时又要与所拍摄的空间保持适当距离,这样一来闪光灯就不会直接照射在所拍摄空间上,从而创造出更加柔和及均匀的光线。闪光灯并不需要火力全开,手动设置在全功率输出一档以下就可以了。
三、拍摄大空间时别急着使用超广角镜头
对于刚刚着手室内建筑摄影的摄影师来说,一个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贪多求全,当面对一个大空间时,他们总是想要通过使用拥有更广视角的超广角镜头来妄图一次将整个空间内的所有景物一口气交代清楚。但是,画面中一次性涌入太多元素也并非总是一件好事。超广角镜头所带来的另一个弊端就是画面边缘位置的畸变严重,而畸变对于严谨的建筑摄影来说也是难以被忍受的问题。在测试了多个不同焦段的镜头后,我得出的结论是使用21mm到28mm之间的焦段拍摄可以做到在广视角和较低畸变之间取得平衡,而像14mm或15mm这样的超广角,即便是进行后期处理也很难完全消除畸变的影响。
四、尝试用全景呈现超广视角
如果遭遇狭小的空间,21mm以上的广角镜头并不够用的话要怎么办?别急,即使不用14mm等超广角镜头我们还是有办法将室内空间完整地展现出来,同时又能够规避严重畸变问题的产生,这种方式就是全景拍摄。拍摄全景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将相机以纵向的方式架设在三脚架上,然后确保所拍摄的每张照片都与上一张有至少1/3左右的重叠部分。当然,在按快门时我们还要确认相机在旋转过程中始终保持水平,并找好旋转点。要知道不论旋转点太远或太近都会使照片产生畸变,像是下图这张图片,拍摄时的旋转点就在相机机身上,结果在合成后照片就会出现一种凸变形。
五、一张照片尽可能囊括一面或两面墙壁
从几何学的意义上讲,在照片中呈现出两面墙壁能够提供最好的视觉效果。而当同时拍摄出三面以上的墙壁时,照片的一些部分就会变得比较尴尬或不自然,如果我们没有花更多功夫在构图上的话。
上图是一张非常典型的两面墙壁式室内建筑摄影作品,两面墙壁彼此成90°角。而下面这张图则是在同一个房间内拍摄的照片,不同的是在拍摄时我后退到了整个房间的左下角位置,以便能够同时在画面中容纳下三面墙壁。
就个人而言,受到左边墙壁的影响,我觉得三面墙壁的照片空间看起来并不及两面墙壁的自然。不过,世事无绝对,就像我们也会通过打破三分法原则来进行创作一样,根据需要同时呈现三面以上的墙壁也并无不可,关键还是要确保空间中的元素都是几何排列。
六、确认相机水平
最后却是最重要的,在按下快门前别忘了检查一下相机水平,确保相机没有出现偏左、偏右或偏上、偏下的情况。要知道,前期轻微的偏移都需要我们在后期付出大量时间来进行修正。下面这两张图面就很好地展现了水平和没有水平拍摄的区别。
可以说是否水平拍摄对于最终照片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能够通过几个方法来确保相机在构图和拍摄时做到水平,首先,目前市场的大部分相机都内置有水平仪,当我们通过取景器或是显示屏构图时,就可以通过画面中央的水平线来判断和矫正相机水平。第二种方法是购买然后安装一种热靴式水平仪,通过观察水平仪中气泡的位置来确认相机水平。我个人倾向于使用第二种方式,因为我认为这种热靴式水平仪要比机身内置的来得更精准。
总结
无论拍摄何种题材的作品,对于摄影来说要想拍出好照片,最重要的就是要肯花时间,要有足够的耐心去一遍遍确认自己的构图、曝光等一切会影响最终效果的元素。好在对于建筑摄影师来说,一大好处是我们所拍摄的对象并不会移动,这样一来我们就更没有理由在拍摄时过于匆忙了。
如何引导模特的动作与表情
最近看到许多摄影新朋友在询问关于人像拍摄时的表情问题,因为我们所拍摄的MD,有时候可能是新手,摄影人除了考虑光线、角度与美感,在MD的动作与表情上,也会需要摄影师的引导。只是,究竟怎样的引导,才容易达到自然与美感兼具呢?这次就来和大家分享我的引导方式吧。
拍摄中 让MD了解你需要的画面
通常我初次合作时,不论做什么动作,都会告知MD,换长镜头时,会告诉她我会拍摄的焦段和距离、带广角时,先让她看看拍摄的画面大概是怎么样的,让还在习惯拍摄的MD思考能和摄影者同步,有助于让她安心与想像画面。
▲这张很帅的照片是用广角端拍摄的
▲很帅的背后,是这样拍成的XDDDDD
给予情境 让MD自由发挥
拍摄开始时我通常会习惯给予MD一个小情境,有助于MD想像的情与肢体,并让MD先自由发挥,有了小情境,就像有了剧本一样,可以让MD更自然的表现画面,而不是呆呆的站在那边。 ——www.fsbus.com
▲观察光线、决定地点,剩下就让MD自由表现给予的情境,并给予最低限度的调整。
随时观察你的MD 读取每个不同的节奏
有些时候在换动作或喘口气时,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很美的表情,有些时候这些画面是可以重现的,有的时候却不行,这时候也许我们可以这样做。
。适时的依MD的步调,调整自己拍照的节奏
有些时候MD最好的表情,可能是出现在转换动作,或是在放空,这时可以考虑用抓拍的方式,试着读取MD会出现好表情的时机,再按下快门,经由观察与预测,拍出你才能拍出的味道。
。请MD能够在你喊停的瞬间,为你保留现在的表情
和MD说好,在你喊停时,表情不要变动。虽然有些MD这时可能会因为不习惯这方式而一直转头看你(笑)。但试着和养成MD这样的习惯,可以更轻易的得到好的表情呦。
。试着重现表情出现的瞬间,并抓住画面
有些时候可能因为你说了甚么话,或做了甚么动作,而让MD出现很美的笑容,如果怎么模拟都无法重现,那就重现类似情景让MD再笑一次吧。自然的表情,有时需要一些营造,会制造气氛的摄影人,可以让拍摄的可能性更多。
▲如果MD在男朋友旁边会有很可爱的表情,那就把她往男朋友身上推吧(误)
▲对于还无法控制的孩子,边跟她玩边随时抓拍吧!
▲自己很喜爱的一张,爸爸和女儿的爱满溢。
▲找到MD最美好的一面,并依其最适合的方法拍摄。
保持着拍摄中的愉悦气氛
有些人会说,人像外拍时其实前面一段时间拍的照片都是不行用的,一直到后来才慢慢渐入佳境。这是因为MD一开始的紧张感会影响肢体与表情,随着相处时间所培养起的一点默契,才能慢慢消除这份紧张情绪,所以摄影师需要一直保持着拍摄中的愉悦气氛,不停的和MD互动。如果只是自顾自的猛拍照片,有时可能遇不到好表情的。
▲摄影人的引导,其实就是在对话中抓到MD的那一个瞬间。
▲在转换动作的瞬间,也可以抓到自然的表情。
▲最熟悉的道具,也是能让MD放松的好物。
▲在酷暑中,给MD一瓶冰透的水试试看。
最后给刚开始接触拍照的MD,以上这些方式除了交由摄影师引导,也很适合MD入门的训练方式呦,如果能够自己产生出美好的表情与动作,这也表示离专业MD进步了一阶呦。
▲我喜欢拍摄 Cos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他们都有仔细揣摩过角色的样子,对于掌握表情与肢体,都有仔细努力过 。
专业型的MD会有的样子
我也曾经拍过一些很厉害的MD,他们只需经过简短的沟通,就能够给出很厉害的表情与动作,让我觉得,如果这篇拍得不好,那一定是我这个摄影的错,能够有这样专业的能力的MD,目前我遇到的还是屈指可数,但是,我想这就是专业的MD会有的样子。
论摄影法则的遵守与打破
数码时代的到来让越来越多的人拿起相机尝试摄影,但人们似乎要么严格遵守那些既定的摄影规则,要么就是想完全脱离这些规则、按自己的想法拍摄。
例如摄影师Ian Ruhter将一辆厢式货车改造成了一架大型湿板相机。当然,还有很多摄影师一直在模仿别人,而非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事实上,你应该了解摄影的基本规则,然后按你自己的需求去应用或者改变他们,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照片讲述自己的故事。也许你现在的照片只有一部分符合现有的摄影法则而另一部分完全超出常规,不用担心,你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不同的人对照片的理解完全不同,没有必要因此而止步不前。
你可能无数次听过的法则之一就是尽量简化照片。然而有时候你无法简化场景,比如在大街上。有时候一个场景有它自己所想表达的事物,无论拥挤与否,你别无选择,只能记录下来。很多情况下,摄影师应作为一名旁观者通过照片讲述那一时刻的故事。
有些摄影师还会一味地向你强调“三分法构图”的重要性,即不要把你的主体放在画面的正中间。但实际上照片的构图是件很主观的事,只不过人们一开始太习惯把主体放在画面正中间罢了。当人们不再依靠思维定式时,他们对事物有了新的人看法:在画面中将主体稍微往边上放以吸引注意力。不过,无论你的主体在画面的什么位置,要确保没有其他事物喧宾夺主。
使用“图形”和“线条”可以让照片更有吸引力。这些元素能帮助观者在脑海中呈现出画面中的场景,甚至可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S形曲线可以引导着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照片的某一点上。或者你也可以尝试降低视点,趴到地上拍。将你所能利用的线条尽可能的利用上。多尝试不同的技巧去拍摄可以帮你理解和建立自己的风格。
照片中颜色和色调的应用可以帮读者描绘它的场景。颜色既可以用来给照片带来和谐、统一的气氛也可以用来着重强调其中某一区域。颜色可带来对比,也可以帮助某一部分融入整个场景,它还可以用来干脆地突出某一区域。在图片中的颜色可以传达感情,或者告诉读者照片拍摄的时间,例如可以用来表示日出或日落时分。
假如你在网页上搜索“摄影法则”,你会发现要完全遵守这些法则不太可能。不过你应该知道什么时候遵守它们什么时候打破它们、按你的意愿去改变。找到这一平衡点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练习。善于从过去失败的尝试中总结错误,会让下一次拍摄更接近成功。艺术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一张照片中适用的法则在另一张就不一定适用。多尝试不同的技巧和构图会让你更加深入地了解摄影,也会让你找到自己独有的平衡点。
author:Lori Peterson
source:http://digital-photography-school.com/photography-rules-finding-balance/
translation:http://www.photoworld.com.cn/post/4418